在贺子珍的相册里炒股配资网站问必选,夹着两张泛黄的老照片。
可谁能想到,这些看似平常照片背后,藏着一段跨越20年的跨国亲情,更藏着毛岸英生前未完成的愿望,他曾在信里对母亲说,“等我回国,一定接您来北京住”。
1937年春天,16岁的毛岸英和15岁的毛岸青跟着李杜将军从上海出发,坐了半年轮船,终于到了苏联。
兄弟俩被送到莫尼诺国际儿童院,这里专门收留中国革命烈士的子女,初到异国,他们连俄语都不太会说,每天跟着老师学“你好”“吃饭”,课余时间就蹲在院子里捡松塔,或者用树枝在地上画中国地图。
1938年2月,贺子珍怀着7个月的身孕,和刘英、蔡树藩一行人从延安出发,经新疆转道苏联,她此行的目的,一是养胎,二是打听毛岸英兄弟的消息,因为自从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,毛泽东和贺子珍就再没收到过孩子们的音讯。
2月的莫斯科还飘着雪,贺子珍住在柳克斯宾馆,这是共产国际的接待公寓,她每天翻报纸,托人打听国际儿童院的位置,直到3月的一个上午,她终于打听到消息:“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有个中国男孩,叫谢廖沙,还有个弟弟叫戈勒。”
她立刻请老师带她去儿童院,教室里,两个男孩正低头抄课文,老师轻轻拍了拍岸英的肩膀:“谢廖沙,这是你妈妈。”
岸英猛地抬头,眼睛瞪得溜圆,眼前的女人穿着灰布列宁装,头发梳成短辫,脸上带着笑,可他却觉得陌生,岸青更腼腆,手指绞着衣角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“妈妈?”岸英小声喊了一句,声音发颤,贺子珍的眼眶瞬间红了,她蹲下来,伸手想摸孩子的头,又怕吓着他们,手在半空停了停,最后轻轻落在岸青的肩膀上:“我是贺妈妈,从中国来的。”
她给他们讲长征的故事,讲过雪山时怎么把棉鞋冻在脚上,讲过草地时怎么嚼草根充饥,她还翻出随身带的相册,指着一张照片说:“这是你爸爸,他在延安等你呢。”
兄弟俩听着,眼睛亮起来,岸青小声问:“爸爸真的想我们吗?”贺子珍用力点头:“想,每天都在想。”
从那天起,贺子珍每个周末都去儿童院,她带去中国的桂花糖、芝麻饼,教兄弟俩写汉字,兄弟俩则把在苏联学的俄语歌教给她,带她去看莫斯科的红场,渐渐地,他们不再喊“阿姨”,而是叫“贺妈妈”。
1939年春天,贺子珍怀孕了,她摸着肚子对兄弟俩说:“等小弟弟出生,他就是你们的弟弟。”岸英拍着胸脯说:“我来当哥哥,保护妈妈和小弟弟。”岸青则蹲在旁边,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三个手拉手的小人。
10月,小儿子出生了,取名毛岸龙,兄弟俩高兴得直蹦跶,每天放学就往贺子珍屋里跑,抢着给小弟弟换尿布、喂奶粉,贺子珍坐在床上,看着两个大孩子手忙脚乱的样子,笑出了眼泪。
可幸福没持续多久,1940年夏天,小儿子突然发起高烧,嘴里起满了泡,儿童院的医生束手无策,贺子珍连夜用体温给他捂,用酒精擦身子,可孩子还是走了。
1941年6月22日,苏德战争爆发,莫斯科的天空突然响起防空警报,儿童院紧急疏散,师生们连夜撤往300公里外的伊万诺夫。
贺子珍抱着刚满1岁的李敏,跟着队伍步行,路上,她饿得头晕,就把最后半块黑面包塞给李敏,岸英和岸青则轮流背着她,鞋子磨破了,脚底板渗出血,却咬着牙说:“妈妈,我们能走。”
1942年冬天,李敏得了肺炎,儿童院的医疗条件差,医生直摇头:“没药,救不活了。”贺子珍急得疯了,她趁人不注意,把李敏从太平间抱回宿舍,用自己体温焐着她,又把攒了三个月的牛奶换成钱,买了点青霉素。
李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,可贺子珍却因为“私藏药品”“不服从管理”被送进了精神病院。
她在病院里被关了7天,每天被绑在床上,嘴里塞着布团,她喊哑了嗓子,没人理;她砸窗户,换来的是更紧的束缚,直到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听说消息,联合罗荣桓夫人林月琴,才把她救了出来。
1945年8月,日本投降,1946年春天,王稼祥受毛泽东委托,到苏联接贺子珍回国,临走前,贺子珍拉着岸英的手说:“等你长大,回中国了,一定要去看看爸爸。”岸英红着眼点头:“妈妈,我一定去。”
1947年9月,贺子珍带着李敏和岸青回到哈尔滨,东北军区的同志们敲锣打鼓欢迎,可贺子珍却望着人群发呆,她在等一个人,等毛岸英。
毛岸英此时正在苏联苏雅士官学校学习,他听说母亲回国,立刻写信:“妈妈,等我毕业,就回中国,接您来北京。”信里还夹了张自己的照片,背面写着:“给贺妈妈,1946年冬。”
可命运没给他们机会,1949年11月,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消息传到北京,毛主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三天没出门,贺子珍在沈阳听到消息,当场晕了过去,她醒来后,第一句话是:“岸英没来得及接我……”
1950年,毛岸青从苏联留学回国,到沈阳找母亲,姐弟俩抱头痛哭,毛岸青说:“妈妈,哥哥在信里说,要接您去北京,现在他不在了,我陪您去。”贺子珍摸着儿子的脸,摇了摇头:“不去了,北京有毛主席,有你姐姐,挺好。”
2004年,李敏整理母亲的遗物,发现相册里夹着两张老照片,照片里的少年已经不在了,可照片背面那句“贺妈妈和岸英、岸青”,依然清晰,李敏把照片扫描下来,发给毛岸青:“妈保存的,是她和你们最珍贵的时光。”
贺子珍保存的这两张照片,是战争年代最温柔的见证,它记录的不仅是一对母子跨越20年的牵挂,更是一个母亲在战火中守护亲情的倔强。
毛岸英生前没完成的约定,最终由毛岸青替他实现了,2006年,毛岸青带着母亲的遗愿,去了北京,去了毛主席纪念堂,去了他们曾经约定好的地方。
有人说,亲情是世界上最坚韧的力量,在战火中,它能让人穿越千里,在岁月里,它能让人记住最温暖的细节,贺子珍的两张照片,就是这样一股力量。
有些爱,不会被战争摧毁,有些牵挂,会穿过岁月,永远留在心里。
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